全国服务热线:020-1561-1540
产品展示 PRODUCTS
联系我们 CONTACT US
手机:
欢迎访问Ag尊龙平台诚信为本:市场永远在变,Ag尊龙平台诚信永远不变。
电话:
020-1561-1540
邮箱:
30671165@qq.com
地址:
海南市海口市龙华区金宇街道AG135号
产品展示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产品展示
墨痕里的坚守——记涡阳书画装裱匠人张燕杰
添加时间:2025-11-12

  皖北小城涡阳县的晨曦总带着几分质朴的烟火气,郝庄菜市街的喧闹声中,涡阳县卫校一栋居民楼的二楼窗口时常飘出淡淡的浆糊清香。这里便是张燕杰的“聚宝斋”,一间四十多平米的工作室里,案头整齐排列着棕刷、排笔、砑光石等传统装裱工具,墙上悬挂着他亲手装裱的书画作品,从苍劲的楷书立轴到灵动的花鸟手卷,每一幅都像是被时光浸润过的诗行,静静诉说着主人与古老技艺相伴半生的缘分。

  童年时的张燕杰眼中的世界,始终蒙着一层特殊的滤镜。当同龄孩子追逐打闹时,他却常驻足于县文化馆举办的书画展览前,目光紧紧黏在那些或端庄大气、或精巧别致的装裱形制上。玻璃展柜里,有的画作以锦绫镶边,金线勾勒出祥云纹样;有的则用素绢托底,露出天然纹理的雅致。少年尚不理解何谓“三分画,七分裱”,却本能地被不同装帧形式赋予作品的独特气质所吸引——那是一种能让纸上墨韵活起来的魔法。每当指尖轻触冰凉的玻璃,仿佛能隔着时空触摸到古人执笔时的呼吸,这种微妙的感受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,等待着合适的土壤破土而出。

  命运的轨迹总是充满意外转折。青年时期的张燕杰响应号召参军入伍,绿色的军装暂时遮蔽了心底的艺术萌芽。军营生活锤炼了他坚韧的意志,却也未能磨灭那份对美的敏感。退役后,他被分配到涡阳县火车站工作,每日穿梭于熙攘的人群与轰鸣的列车之间。看似平凡的岗位上,他却利用每一个休班日,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县城的大街小巷,最终停在装裱师王德珍的工作台前。斑驳的老式木工桌上,砑光石泛着温润的光,竹制的排笔架整整齐齐,混合着浆糊与樟脑的气息扑面而来。

  这一停,便是二十余载风雨兼程。无论是烈日炙烤的盛夏,还是寒风刺骨的严冬,总能看见那个背着工具包的身影匆匆赶路,或是蹲在客户家中小心揭取旧画,或是伏在案头精心调制浆糊。汗水浸透了粗布衫,双手磨出了厚茧,却也让他逐渐掌握了传统装裱的核心要义:从选料到制糊,从托芯到覆背,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。

  随着技艺渐熟,张燕杰的名字开始在当地藏友圈流传。他在涡阳县卫生学校二楼客厅开辟的“聚宝斋”,虽空间局促,却成了爱画之人的精神驿站。书画手工装裱台上摆着自制的淀粉浆糊罐,墙角摞着刚裁好的绫绢,窗台上晒着新制的糨子。来这里的人,有的是拿着祖传老画请求救治的老者,有的是捧着习作寻求装帧的年轻人,更多的是单纯慕名而来的欣赏者。面对形形的需求,他总是耐心询问画作背景,仔细观察原作状态,再量身定制最适合的装裱方案。有人劝他涨价,毕竟“手艺人的功夫值千金”,他却笑着摇头:“咱学的本事,不是为了多挣那几个钱。”在他的观念里,一幅好画遇上好装裱,就像良驹配宝鞍,绝不能因为自己的懈怠让艺术品失了神采。

  真正让张燕杰迎来艺术蜕变的,是2022年那场庄重的拜师仪式。元月6日的涡阳县同福楼酒店内,红毯铺就,宾客盈门。当着众多同行与客户的面,他郑重地向北京荣宝斋装裱大师刘乃顺行叩首礼。这位见过无数珍品古画的老师傅,一眼便看出眼前弟子眼底跳动的艺术火焰。自此,故宫博物院级别的修复技法向他敞开了大门。

  在北京的学习时光,张燕杰如同海绵吸水般汲取着知识养分。清晨跟着师父研习古画清洗技巧,午后观摩历代装裱实物标本,夜晚则伏在灯下临摹经典样式。最难忘的是修复室那段日子,师徒二人俯身于百年古画之上,蚕丝织就的补绢要精准匹配原作经纬,矿物颜料调配需反复比对方寸之色。每当揭开覆背纸见到重生般清晰的笔墨线条,张燕杰总能体会到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神妙意境。这段系统化的研习经历,犹如为他打开了通往艺术圣殿的大门,让他得以窥见传统技艺深邃浩瀚的星空。

  学成后的张燕杰,并未因头顶“荣宝斋弟子”的光环而自满。他的工作室依然保持着朴素的模样,唯一变化的是案头多了套放大镜和显微镊子——这是修复古画必备的工具。对待每幅受损画作,他都像考古学家般谨慎考究:先用高倍放大镜逐寸勘察裂隙走向,再依据纸质纤维特征制定专属修复方案。调制浆糊讲究冬温夏凉,涂刷力度须拿捏毫厘,补纸边缘更要羽化得自然天成。曾有位藏家带来祖传清代山水立轴,画面因受潮泛起点点霉斑,多处酥脆开裂。张燕杰连续半月闭门谢客,白天借着自然光辨色补绘,夜晚戴着矿灯加固命纸。当最后一道锦绫包边上完,整幅古画竟焕发出超越原貌的神采,观者无不惊叹其“起死回生”之妙。这般化腐朽为神奇的案例,经藏家口耳相传,渐渐铸就了他的金字招牌。

  名利双收之际,张燕杰始终保持着难得的清醒。他的工作室至今未挂任何浮夸的宣传牌匾,案头永远摆着整套《中国书画装裱大全》。常有慕名而来的年轻学子,他总是先安排对方清扫三天工作室——不是刻意刁难,而是要让初学者明白:耐住性子整理洒落的淀粉颗粒、擦拭飞溅的浆糊痕迹,才是走进这门手艺的第一步。教学过程中,他从不允许弟子直接上手触碰珍贵藏品,而是带着他们先用废旧拓片反复演练揭裱技巧。“机器能干的事不值得人工去做”,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,他依然坚持手工捶打糨糊,坚信只有掌心的温度才能唤醒沉睡的古卷。

  这份淳朴的职业操守,源于他对文化传承使命的深刻认知。每当看到收藏者因不懂养护致使名家墨宝毁损,他都痛心疾首。为此专门编写了《家庭藏画保管手册》,逐条列举温湿度控制、防虫防潮要点,甚至细致到悬挂书画应避开空调直吹。遇到经济困难的普通爱好者,他宁可自掏腰包选用优质材料,也绝不降低工艺标准。某次为农民工兄弟装裱打工所得的水墨小品,不仅分文未取,还特意配上朴素大方的实木边框。在他看来,艺术不该有高低贵贱之分,每幅承载着创作者心血的作品都值得被郑重对待。

  夕阳西斜时分,“聚宝斋”里浮动着细密的光尘。张燕杰正指导新收的年轻徒弟研习“飞托法”,这是专为脆弱古籍设计的特殊装裱技艺。窗外梧桐树影婆娑,映照着墙上悬挂的历代装裱工具演变图谱,从原始的竹签夹板到现代恒温恒湿设备,恰似一部浓缩的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。此刻的他神情专注,仿佛又回到了初见王德珍师傅的那个清晨,只是手中传递的不仅是技艺,更有一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守望。

  张燕杰就像一位固执的守夜人,用粗糙温暖的手掌呵护着民族文化基因库里珍贵的密码,让那些即将湮没在时光长河中的艺术瑰宝,重新绽放出历久弥新的光芒。

  暮鼓晨钟交替间,新的学徒们仍在重复着搓揉桑皮纸的基础训练。张燕杰知道,自己不过是漫长传承链条上的一环。但他愿意做那块坚实的基石,让更多年轻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更远的风景。正如他给工作室取名“聚宝斋”所寓意的那样,既要得古人之意,又要开时代之风。在这间飘散着浆香气息的工作室里,传统与现代正在进行着无声的对话,而张燕杰正是这场跨越千年对话最忠实的见证者和参与者。

  产品展示 PRODUCTS